首页 目录 通用试剂 5-甲氧基-2-(1H-吡唑-1-基)苯甲醛,≥99.0%
5-甲氧基-2-(1H-吡唑-1-基)苯甲醛
J1121660

5-甲氧基-2-(1H-吡唑-1-基)苯甲醛 , 1015845-56-3

CAS NO.:1015845-56-3

Empirical Formula: C11H10N2O2

Molecular Weight: 202.21

MDL number: MFCD08059860

包装 价格 库存 数量
1G RMB1030.00 现货
其他包装     询价
更新时间: 2025-05-16
在线咨询
QQ交谈
微信洽谈

化学性质

一、基本物理性质

1. 分子式: C₁₀H₉N₂O₃

2. 分子量: 201.19 g/mol

3. 沸点: 由于分子量较大和极性官能团的存在,该化合物预计具有较高的沸点。

4. 溶解性: 通常这类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,但在有机溶剂如乙醇、二氯甲烷、乙酸乙酯等中有较好的溶解性。

二、化学反应性

# 1. 醛基反应

- 加成反应: 醛基(-CHO)可以与多种亲核试剂发生加成反应,如氢氰酸(生成氰醇)、水(生成偕二醇)、醇(生成缩醛)等。

- 氧化反应: 醛基可以被氧化剂(如高锰酸钾、铬酸盐等)氧化成羧酸。

- 还原反应: 醛基可以通过还原剂(如氢气在镍催化下)还原成醇。

# 2. 甲氧基反应

- 去甲基化反应: 在某些条件下,甲氧基可以发生去甲基化反应,形成酚羟基。

- 醚键断裂: 强酸或强碱条件下,醚键可能会断裂,生成相应的酚类和甲醇。

# 3. 吡唑环反应

- 亲电芳香取代反应: 虽然吡唑环的芳香性不如苯环,但仍然可以进行亲电取代反应,如硝化、卤化等。

- 配位能力: 吡唑上的氮原子具有孤对电子,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。

三、光谱学性质

1. 紫外-可见光谱: 由于共轭体系的存在,该化合物在紫外-可见光谱中可能有特征吸收峰。

2. 红外光谱: 醛基的特征吸收峰通常在1700 cm⁻¹附近;甲氧基的C-O伸缩振动在1000-1300 cm⁻¹之间;吡唑环的C=N和C=C吸收峰在1400-1600 cm⁻¹范围内。

3. 核磁共振光谱: 在¹H NMR中,醛基质子通常在9-10 ppm之间出峰,甲氧基质子在3-4 ppm之间,吡唑环质子在6-8 ppm之间。在¹³C NMR中,醛基碳在180-200 ppm之间,甲氧基碳在50-60 ppm之间,吡唑环碳在100-150 ppm之间。

四、其他可能的性质

1. 酸碱性: 由于吡唑环上的氮原子具有碱性,该化合物可能表现出一定的碱性。

2. 光学活性: 如果该化合物中的吡唑环或苯环上引入手性中心,它可能表现出光学活性。

五、应用领域

1. 合成中间体: 作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中间体,用于制备更复杂的化合物。

2. 药物化学: 可能具有生物活性,用作药物研发中的先导化合物。

3. 材料科学: 作为构建功能性材料的分子模块。

危险属性

GHS分类

* 急性毒性:无具体GHS分类信息,但通常此类化合物可能具有刺激性或毒性,需根据具体实验数据确定。

* 皮肤腐蚀/刺激:可能引起皮肤刺激,具体取决于浓度和接触时间。

* 严重眼睛损伤/刺激:可能对眼睛有刺激性。

* 呼吸或皮肤过敏:尚无明确信息,但建议在操作时佩戴适当防护装备以避免潜在风险。

*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:无明确证据表明该化合物具有生殖细胞致突变性。

* 致癌性:无明确证据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致癌性。

* 生殖毒性:无明确信息,但建议在操作时采取适当防护措施。

*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——一次接触:可能对某些器官系统(如肝脏、肾脏)造成一次性损害,具体取决于暴露剂量。

*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——反复接触:长期或反复接触可能对特定器官系统造成损害。

安全术语

* S26:不慎与眼睛接触后,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。

* S36/37/39:穿戴适当的防护服、手套和护目镜或面具。

* S24/25: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。

风险术语

* R36/37/38:刺激眼睛、呼吸系统和皮肤。

急救措施

* 皮肤接触:脱去污染的衣着,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。如有不适感,就医。

* 眼睛接触:提起眼睑,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。如有不适感,就医。

* 吸入: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。保持呼吸道通畅。如呼吸困难,给输氧。呼吸、心跳停止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。就医。

* 食入:饮水,禁止催吐。如有不适感,就医。

消防措施

* 危险特性:遇明火、高热可燃。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。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。

* 有害燃烧产物: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碳、氮氧化物等。

* 灭火方法: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、穿全身消防服,在上风向灭火。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。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,直至灭火结束。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任何泄漏声,必须马上撤离。用水灭火无效,但须用水冷却火场中的其他容器。用雾状水、泡沫、干粉、二氧化碳、砂土灭火。

*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:避免使用直流水灭火,以免引起飞溅或扩大火势。

泄漏应急处理

*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、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: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携气式呼吸器,穿防静电服,戴橡胶耐油手套。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。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。尽可能切断泄漏源。

* 环境保护措施: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、下水道、地下室或限制性空间。

*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、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:小量泄漏时,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吸收,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,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。大量泄漏时,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。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,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。

废弃处置

* 废弃物性质:化学危险废物。

* 废弃处置方法:用焚烧法处置。焚烧炉排出的气体要通过洗涤器除去。

安全数据表(SDS)

* 第一部分:化学品名称:5-甲氧基-2-(1H-吡唑-1-基)苯甲醛;CHEMBRDG-BB 4011977;1015845-56-3。

* 第二部分:危险性概述:具有刺激性,可能对皮肤、眼睛和呼吸系统造成刺激或损伤。

* 第三部分:成分/组成信息:主要成分为5-甲氧基-2-(1H-吡唑-1-基)苯甲醛,CAS号1015845-56-3。

* 第四部分:急救措施:详见上述急救措施部分。

* 第五部分:消防措施:详见上述消防措施部分。

* 第六部分:泄漏应急处理:详见上述泄漏应急处理部分。

* 第七部分:操作处置与储存:储存于阴凉、通风的库房中,远离火种、热源,防止阳光直射。保持容器密封,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,切忌混储。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。

* 第八部分:接触控制/个体防护:工程控制包括生产过程密闭,加强通风。呼吸系统防护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(半面罩)。眼睛防护建议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。身体防护建议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。手防护建议戴橡胶耐油手套。其他防护包括工作现场禁止吸烟、进食和饮水,工作完毕淋浴更衣,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。

* 第九部分:理化特性:外观为淡黄色液体,密度(g/mL,25℃):1.1708(粗略估计),熔点(ºC):46-48(lit.),沸点(ºC,10 mmHg):146,闪点(°F):>230°F。

* 第十部分:稳定性和反应活性:常温下相对稳定,但仍需要避免接触火源和氧化剂,以防止发生分解或爆炸。

* 第十一部分:毒理学信息:无具体毒理学数据,但建议避免吸入、食入或皮肤接触。

* 第十二部分:生态学信息:无具体生态学数据,但建议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。

* 第十三部分:废弃处置:详见上述废弃处置部分。

* 第十四部分:运输信息:危规编码为NONH for all modes of transport,海关编码为2933199090。

* 第十五部分:法规信息: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(2015年5月1日)。

质量标准

5-甲氧基-2-(1H-吡唑-1-基)苯甲醛是一种有机化合物,其质量指标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描述。以下是该物质的一些常见质量指标:

# 1. 外观和物理性质

- 外观:通常为白色至淡黄色的结晶固体,具有特征性的气味。

- 熔点:该化合物应具有明确的熔点范围,通常在100°C到150°C之间。具体的熔点可以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(DSC)或熔点测定仪来测量。

- 沸点:由于这类化合物的分子量较大且结构复杂,其沸点较高,一般在200°C以上。

- 密度:密度是物质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,可通过排水法或气体置换法精确测量。

# 2. 化学性质与纯度

- 纯度:高纯度是评估化合物质量的重要标准。通常使用高效液相色谱(HPLC)、气相色谱(GC)等方法来检测其纯度,要求在98%以上。

- 杂质含量:杂质的种类和含量直接影响化合物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。常见的杂质包括无机杂质、有机杂质及水分。每种杂质的最大允许含量需符合相关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。

- 手性纯度:如果该化合物存在手性中心,需要确认其光学纯度(如对映体过量百分比ee%值),这对手性药物尤为重要。

# 3. 光谱数据

- 核磁共振(NMR):包括氢谱(^1H NMR)和碳谱(^13C NMR),用于确认化合物的结构和纯度。谱图应清晰显示特征峰,并与标准品或文献值一致。

- 红外光谱(IR):用于鉴定化合物的官能团,特征吸收峰应符合预期。

- 质谱(MS):通过质谱分析确认分子离子峰和碎片离子峰,以验证分子量和结构信息。

# 4. 稳定性

- 热稳定性:评估化合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,通常采用热重分析(TGA)来测定其分解温度。

- 光稳定性:考察化合物在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,可通过加速实验或长期稳定性实验来评估。

- 化学稳定性:评估化合物在不同pH值和溶剂中的稳定性,确保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降解或反应。

# 5. 生物学特性

- 毒性:对于可能接触人体或环境的化合物,需评估其急性毒性、慢性毒性以及生态毒性等。

- 生物活性:如果该化合物用于制药或农药领域,需评估其预期的生物活性和效力。

相关产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