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2,7-二(1-芘基)-9,9'-螺二[9H-芴]](https://img.chemicalbook.com/CAS/20150408/GIF/886456-80-0.gif)
化学性质
1. 结构特性:该化合物由两个芘基(Pyrene)单元通过螺原子连接在9,9'位置的双[9H-芴](Bis[9H-fluorene])骨架上。这种特定的结构赋予了它独特的光电性质和稳定性。
2. 溶解性: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和较大的分子量,该化合物可能在常见的有机溶剂中具有有限的溶解性。然而,具体溶解性取决于溶剂的性质、温度以及化合物的纯度等因素。
3. 热稳定性:作为一种有机材料,2,7-二(1-芘基)-9,9'-螺二[9H-芴]可能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,但其具体的热分解温度或热稳定性范围需要通过实验测定。
4. 光学性质:由于含有芘基和芴基等芳香族结构,该化合物可能具有显著的荧光或磷光性质。这些光学性质使其在光电器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。
5. 电学性质:作为有机半导体材料,2,7-二(1-芘基)-9,9'-螺二[9H-芴]可能表现出一定的导电性或电荷传输能力。然而,其具体的电学性能参数(如载流子迁移率、电导率等)需要通过专门的测试方法进行评估。
6. 化学反应性:该化合物可能参与多种化学反应,包括亲电取代、亲核取代、氧化还原反应等。然而,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,具体的化学反应路径和产物可能需要通过实验研究来确定。
危险属性
GHS分类
* 信号词:警告
* 危险性说明:H302 - 吞咽有害;H315 - 造成皮肤刺激;H318 - 造成严重眼损伤;H335 - 可能导致呼吸道刺激;H341 - 疑似致癌物质;H350 - 可能引起遗传性缺陷;H361 - 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。
* 防范说明:
+ P261 - 避免吸入粉尘/烟/气体/烟雾/蒸气/喷雾;
+ P270 - 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、饮水或吸烟;
+ P273 - 避免释放到环境中;
+ P280 - 穿戴防护手套/保护眼睛/保护面部;
+ P302 + P352 - 如皮肤沾染,用水充分清洗;
+ P304 + P340 + P312 - 如误吸入,将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,保持呼吸舒适;
+ P310 - 立即呼叫解毒中心/医生;
+ P332 + P313 - 若皮肤刺激,求医/就诊;
+ P362 + P364 - 脱掉沾染的衣服,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;
+ P363 - 立即去除/脱掉所有被污染的衣物;
+ P391 - 收集溢出物;
+ P405 -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;
+ P501 - 通过当地政府规定的方式废弃处置。
安全术语与风险术语
* 安全术语:S22 - 不能与皮肤接触;S24/25 - 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;S37/39 - 容器要严格密闭,转移时要彻底清洗货仓容器中的残余药品并集中销毁;S60 - 该物质及其容器必须作为危险废物处理;S61 - 避免排放到环境中,参考专门的指导/安全数据表;S36/37 - 穿戴适当的防护服。
* 风险术语:R20/21/22 - 吸入、皮肤接触和吞食有害;R36/37/38 - 对眼睛、呼吸道和皮肤有刺激作用。
急救措施
* 皮肤接触: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,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,然后就医。
* 眼睛接触:立即提起眼睑,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,然后就医。
* 吸入: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,保持呼吸道通畅。如呼吸困难,给输氧;如呼吸停止,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就医。
* 食入:饮足量温水,催吐并就医。
消防措施
* 危险特性:遇明火、高热可燃,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,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。
* 有害燃烧产物: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碳、氮氧化物、氰化氢、氯化氢。
*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:雾状水、泡沫、干粉、二氧化碳、砂土。如果该物质或被污染的流体进入水路,通知有潜在水体污染的下游用户,通知地方卫生、消防官员和污染控制部门。
*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: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、穿全身消防服,在上风向灭火。喷水冷却容器,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。
泄漏应急处理
*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、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:戴防化学品手套,用砂土、蛭石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,然后放入塑料桶中待处理。被污染的地面或物体表面用洗涤剂刷洗,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。大量泄漏时,筑堤收容;然后收集、转移、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。
* 环境保护措施:防止进入下水道、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。
*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、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:用惰性吸附材料(如活性炭)吸附后,装入适当的封闭器具中待处理。
废弃处置
* 废弃物性质:危险废物。
* 废弃注意事项:建议用焚烧法处置,焚烧炉排出的废气需通过洗涤器处理。
安全数据表(SDS)
质量标准
1. 纯度:这是衡量化合物纯净程度的指标,通常以百分比表示。高纯度意味着化合物中杂质含量较低,这对于科研和高精度工业应用尤为重要。
2. 结构确认:通过核磁共振(NMR)、红外光谱(IR)、质谱(MS)等分析技术确认化合物的结构是否正确。
3. 熔点:该化合物的熔点范围应在文献报道的标准值范围内,这是评估其纯度和结构正确性的一个重要参数。
4. 外观:通常为固体形态,颜色可能因纯度和制备工艺不同而有所差异,但应无明显杂质或异色。
5. 溶解度: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也是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,这关系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。
6. 稳定性:包括热稳定性、光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,这些性质决定了化合物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。
7. 水分含量:对于某些对水分敏感的化合物来说,低水分含量是必要的,以避免水解或其他不希望的反应发生。
8. 包装与储存条件: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储存条件(如避光、低温等)也是保证化合物质量的重要因素。